很多村子里
都流传着一些家族的
图源:《卫斯理之霸王卸甲》
连续3代男丁活不过岁
家里3姐妹都只能生一胎
又或者有2个以上的小孩
先天残疾、智力有问题
长大后成了村里的“树哥”
……
凡此种种诡异
都会让人议论纷纷
这家人到底是哪的风水出了问题?
祖屋的位置犯冲了?
门口的朝向不对?
太公的坟没葬好?
……
图源:抖音用户“听泉赏宝贝”
一个个大师来了又去,看了又看
“诅咒”依旧笼罩在家人心头
老家在广西的妙妙
头上就有一个这样的“魔咒”
“我爸、我哥都走了
我也不敢要孩子”
妙妙是留守儿童。
父亲在她小时候就去世了,母亲要养活1个儿子、4个女儿,只能外出大城市打工,把孩子寄养在外婆家。
两广地区的农村人,人生目标很简单,把孩子拉扯大,看着他们成家,剩下的就是回老家盖一栋房子。
年,这个终极目标达成,一栋崭新的房子矗立在村里的宅基地上。
几乎在同一时间,母亲的“主心骨”却塌了,家中长子、妙妙的大哥:
突然急病去世。
人到中年,撒手人寰,“和你爸当年一模一样!”
过去一年,哥哥是建这个房子的主力,买水泥砂浆、货比三家、找靠谱的工头,雨淋日晒、日熬夜熬,吃也没吃好。
结果房子起来,他倒了,像魔咒一样。
这一倒,家里的秘密再也藏不住。
妙妙不得不鼓起勇气,跟丈夫坦诚家里的“风水问题”:
“我有乙肝!”
“我们兄弟姐妹都有。”
图源:腾讯医典
以前,哥哥是有意识去治疗的,吃过一段时间的抗病毒药,“后来感觉没事了”,也因家里需要用钱,就自己停了药,拖着拖着,肝癌“爆发”,晚期,人一下走了。
哥哥的死,让妙妙不敢再有侥幸心理。
我国肝癌患者每年新增万,超过%是乙肝导致的。乙肝→肝硬化→肝癌,这是很多患者走过的“黑暗之路”。
图源:腾讯医典
如果她再不勇敢面对乙肝,正视这个隐患,可能有一天她也会走上父亲、哥哥的“老路”。
让人意外的是,她跟丈夫“坦白”的同时,丈夫也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我也有小三阳。”
俩人相视一笑,难怪结婚几年,“肚子”一直没动静,夫妻俩谁也没闹。
心结解开,眼下最急的,是赶紧找个大师,破掉这个家族“风水局”:
别让乙肝传给下一代。
“巧了,我是广东
最早做母婴阻断的”
上哪找“大师”?
妙妙和丈夫都是深圳光明一普通打工人,没啥门路。
放眼望去,最靠谱的选择就是家附近那间新开的医院,听说医生都是从中山大学过来的。
她跑到医院,在医生介绍栏里看了又看,最后“闭眼”挂了个“样子最老的”——看起来不修边幅,头发没打理过,还有一小撮白发。
进诊室一看,医生穿着熨烫过的衬衫,打着领带,进门那会,他刚好弯下腰,擦了擦锃亮的皮鞋。
她更没想到,自己“闭眼入”的这位医生,还真是个大师——感染科的老行尊:
中山七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陈友鹏。
陈友鹏喊她坐下,将原理“掰开揉碎”了,劝她接受规范治疗:
“降低病毒,才能减少炎症;
减少炎症,就能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年,妙妙怀孕了,她最焦虑的是,怎么斩断乙肝的“血脉遗传”。
正好又被她押对宝!陈友鹏是全广东最早开展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知名专家。
中国目前仍是“肝炎大国”,慢性乙肝患者有万,接近全世界总数的一半——
听起来,好像我们身处一个“大毒窝”。
其实不是。日常接触基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一起工作、吃饭,同住、握手、拥抱甚至接吻,只要没有血液暴露的接触,都是安全的。
相比之下,母婴传播才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估计有%~%的感染者是通过母婴传播。
现在大多数乙肝患者是后、后、后、后的“存量”,而后、后因为一出生就统一打了乙肝疫苗,感染者的数量少之又少。
陈友鹏心里很清楚,要真正“斩草除根”,还得靠母婴阻断——
降低孕妈血液里的病毒载量,就能降低宫内感染的风险,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
不再一代传一代,终有一天,乙肝就会在中国消失。”
——陈友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中山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副主任
在他的“加持”下,妙妙的孩子顺利过关,出生后各项指标都健康,这个家族的乙肝“血脉”总算被掐断。结婚5年,妙妙终于有了自己的宝宝。
一家人欢天喜地,“大师”这时却泼来一盆冷水。
“且慢,你命里还有一关”
大师说的这一关,是肝癌。
陈友鹏做了多年的母婴阻断,见过不少“乐极生悲”的情况。
怀孕时,身上各种激素、机能会“飙升”到适合孕育的水平,很多疾病会暂时“歇菜”。
图源:小红书网友“momo”
但一旦生完宝宝,身体会“卸磨杀驴”——
免疫系统、激素水平“回落”到产前的状态,原先暂避风头的“牛鬼蛇神”又会跑出来搞事情。
在妙妙第一次来看门诊时,陈友鹏得知她“人均乙肝”的家族史,心里就敲响了警钟。现在妙妙生完孩子,他更加如临大敌。
肝脏是人体的“哑巴器官”,出问题也不吭声,但筛查可以捕捉到信号。
在人体血液中,有一个肿瘤标志物叫甲胎蛋白,是筛查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甲胎蛋白持续升高,尤其是升幅较大时,就要高度警惕肝癌的可能。
图源:小红书用户“Hxh-ER”
果然,妙妙的甲胎蛋白超过正常值。随后的B超检查确认,她已出现早期肝癌。肝胆外科及时做了微创手术,把癌细胞一窝端走。
“再晚三个月或半年,估计我就随哥哥而去了。”
一个“边缘”医生
常常去“刀下抢人”
在中山七院,小个子的陈友鹏一路快走,穿过走廊,快到急诊科时,转弯,闪进一道门,猝不及防地说:
“这就是我们感染科病房,那头是门诊。”
感染科在医院里,就是这么“不起眼”。
想当初,陈友鹏也是走投无路才来的。
“刚毕业本来想去外科,可嫌我矮,做手术要垫高,最后就来了感染科。”——回顾“黑历史”,他坦诚得有点吓人。
不过“入坑”后他很快发现,与病毒斗,其乐无穷。
感染科的关键词:发热待查。
一旦各科室有患者高烧不退,找不到原因,感染科医生就会被急call到场,破解高烧之谜。
图源:《白色巨塔》
年,刚到感染科的年轻医生,就目睹了师父的破案过程。
当时,一位退休阿姨高烧2周不退,人都快烧“干”了,去了几家医院都查不出原因。
“你平时都喜欢干什么?”
额头发烫的阿姨摇摇头:“没什么事……带孙子。”
陈友鹏做了一个让家属“目瞪口呆”的决定:
脱衣服,要脱到一丝不挂。
不明原因的高烧患者,我们要全身检查,每一个地方都不放过。腋下、腹股沟、外阴、肛门,身体的犄角旮旯都要检查。”
——陈友鹏
果然,在阿姨的脚踝处,藏了个小小的黑色结痂,陈友鹏一眼就明白了:
恙虫病。
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个黑色结痂
恙虫咬过的地方,都会有这种独一无二的焦痂。在粤西、粤北这些山林密布的地方,野虫出没,恙虫病可谓“地方病”。
可这病在深圳等大城市都几乎“绝迹”了,很多医生十几年都碰不到一例。
追问之下,阿姨终于想起之前去过野外钓鱼,坐在草地上,“好像被小虫咬了一口。”
高烧之谜随之而解,护士送来片多西环素,温水口服,1到2天后高热就退了下来,很快病就好了。
因为心中装着一个“病毒库”,对各路“毒物”的套路烂熟于心,陈友鹏经常“刀下抢人”,比如发现腹痛高烧病人的腋下有焦痂,
“病人都快上手术台了,最后只用一顿快餐的费用(多块钱)的药就解决。”
这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也吸引了年轻医生小陈。选科室时,她坚定追随师父,选了“最没钱途”的感染科。
在这个科,虽然“斗”起来其乐无穷,但病毒也是无穷的,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变种。
入行年,陈友鹏至今无法躺平,必须精神抖擞,保持好奇和活力,时刻准备战斗。当其他科室主任爱用姓名或是DR.XX当网名时,他的网名叫“宇宙轨迹”。
“和病毒一样,在宇宙留下轨迹!”
我们总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珍视这些时刻,这些我们敢于追求卓越、突破障碍、探索星空、揭开未知面纱的时刻,我们将这些时刻视为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那些伟大的成就不能只属于过去,因为我们的命运就在太空。”
——《星际穿越》
图源:《星际穿越》
宇宙无垠
但岁月留声
年“8·”中国医师节
“病毒老法师”陈友鹏
在“口碑榜”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
他被授予第三届“深圳医师奖提名奖”
来源:深圳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