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同人小说
靖苏双男主文
配图来自网络搜索侵权删
第六十六章 洞房花烛
太子东宫正殿长信殿。
红烛摇曳,一室锦绣。
天家气派,富丽堂皇。
可是身着大红绣金龙喜服的大梁太子萧景琰却眉心紧锁一脸踌躇。可叹他多年征战沙场,品性坚毅,枪林箭雨不眨眼,刀山火海也敢一往无前,如今踏入自己的婚房却是脚步迟疑沉重,越走越慢,心跳如鼓,踟蹰不前……
为安父皇之心,稳住谋划至今好不容易得来的局面,这门父皇亲自定下的亲事不能拒绝,可我萧景琰已心有所属,要与之相伴一生,断不会再生他念。但这个名义上的正牌太子妃又该如何安置呢?
他来之前是反复想好若干说辞的,但临到事头仍然觉得在新婚之夜对一个年龄才几乎只有他一半的无辜少女说这些太过残忍。
柳小姐闺名柳婉晴,年方十七,知书守礼,端庄姝丽。想来此番婚嫁她虽是为家族增光添势,也未尝没有对未来夫君的一番憧憬希冀。一进门便给她冷水浇头,这一朵娇花能受得住吗?可若将错就错,让她慢慢从渴望到失望再到最后绝望,困于深宫之中为虚名所累,荒度一生,又是何其残忍?
唉,真真是左右为难……这却该如何是好?
太子大婚,东宫长信殿布置得金玉满堂喜庆吉祥。宫人们准备好一应物事,在太子进入内殿后已默默退下,今夜是太子殿下的洞房花烛夜,他们只在外殿值夜侍奉,随时等候传唤,可不能在内殿搅扰。
新娘子一身大红喜服凤冠霞帔,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坐在华丽硕大的东宫婚床上,等待着进入洞房的太子殿下用玉如意挑开她的大红鸳鸯戏水盖头,再饮过合卺酒,她就正式嫁为人妇,成为当朝太子妃了。
谁知百般犹豫终于进得内殿来的大梁太子萧景琰,依然心乱如麻彷徨无计,却拖延着不去揭那盖头,而是坐在桌旁拿起酒壶低头自斟自饮一言不发。待他喝下第三杯酒,又要倒第四杯酒时,忽听殿中有人低语,声音还很是熟稔:
“笨水牛,别再磨蹭了!”
太子殿下闻言抬头一看,声音来自对面,而对面端端正正坐着的新娘子正在揉搓着绣着精细云纹的婚服袖口,手指纤长苍白,是那么熟悉,身形还在微微颤抖。
这声音!这动作!这手指!
难道是他?!
萧景琰腾地站起,心如鹿撞,迟疑着手持玉如意挑开那仿佛有千钧重的红盖头。
细看盖头下那人,长眉若柳,清眸星转,嘴角微弯,似笑非笑,却不是梅长苏是哪个?
“长苏,怎么是你?!”
萧景琰觉得恍恍惚惚如在梦中,不敢相信这场景是真的,伸手欲掐自己大腿一把,却又迟疑,生怕若真是梦却给掐醒了。
看他一副傻呆呆不知所措的样子,梅长苏笑了,平日里苍白的面颊上浮上两团红霞,再映着满室的红烛盛光,更显热情灵动光彩照人,浑不似他一贯清冷闲雅恍若谪仙的风范。
梅长苏伸指在萧景琰额头上弹了个爆栗,嗔怪道:“快醒醒!笨水牛!上天眷顾,给我们这一宵时光,你还只是发呆不知珍惜?今日清晨,我服了药睡下便觉飘飘渺渺似魂魄离体,一片空灵中,只听得有上仙点化,说你我有如夫妻般相伴之缘,便送我魂魄来此走上一遭,至于那位柳小姐,则另有命数。然后我就晕晕乎乎来到这里,直到你进来才得完全清醒。”
萧景琰一听竟有此等奇缘,自是大喜,一把抱住长苏拥入怀中,一双鹿眼在烛光下亮晶晶地扑闪着,那眼神又是不可置信,又是喜出望外,还带着点懵懂无措。
意似痴,心如醉,他嘴唇翕动几下,如梦中呢喃:
“上天待我不薄,今日便是你我成婚之日,我萧景琰娶妻林氏,从此天上地下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梅长苏也热烈地回抱着他,将头紧紧贴在他的胸口,听着那强有力的心跳声,依着那滚烫的怀抱,心里无比熨帖无比踏实,今夜便是洞房花烛夜,再无人能将他们分开。
只是这一贯要强的人嘴里却不服气,反唇相讥道:“凭什么说是你娶?我林殊还娶妻萧氏呢!”
相拥良久,长苏忽从景琰胸前抬头轻声道:“花有清香月有阴,”,这声音细若蚊鸣,若景琰内力修为稍差都听不到。
言罢,他已红晕满脸如红梅盛开,却是不敢抬头。
这次水牛可是福至心灵反应敏捷,忙接口道:“春宵一刻值千金!”
言罢便要把人扑倒,却又想起合卺酒尚未饮婚书尚未用印……还有一堆礼官交代的繁文缛节未行。果然是多年领兵打仗的人,景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这些礼节,动作快得在烛光下出现一串残影,合卺酒都是扯着长苏的胳膊交叉而过以最快速度把两小杯酒灌入自己和长苏口中,整个搞得和逼婚似的,直看得梅长苏再撑不住,身形抖颤笑倒在床,倒省得某人去扑了……
这一夜:
青丝缠绕被翻浪,
喜烛高烧耀华堂。
并蒂花开成双对,
玉树交柯做鸳鸯。
……
天光已然大亮,萧景琰一下子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一身大红婚服穿戴整齐,以手支头正坐在桌旁,怀中的长苏早已不见。
难道昨夜洞房花烛只是一场梦?不,不会,感觉是那么真切!
满心慌乱间他忽觉手中有物,原来是个红绸做的用金线绣有鸳鸯戏水的小锦囊,打开来看里面是一束青丝用红绳扎起。正是昨晚缠绵交颈后夜半私语时,他与长苏各自剪下一缕头发绑在一起装入锦囊的。
结发为夫妻,
恩爱两不疑。
一约既定,山海无阻!
是真的,昨夜不是梦!我与长苏真的已经成婚了!只是他是魂魄离体前来,天一亮自然就得回去。
想通此节,萧景琰心里淌过一股暖流,又觉踏实安心,心有所托,遂将锦囊放入怀中贴身收好。这才环顾四周,却见宽大华美的婚床上,有一女子身穿大红婚服凤冠霞帔静静平躺着,定睛观瞧,正是曾见过一次的柳家小姐,也就是他的太子妃。
他一走过去,宽大华贵的衣袍摆动之下,衣料摩擦,窸窣有声,那女子便惊醒了。她猛地翻身坐起,待反应过身周状况时,忙下地跪倒请罪,称妾身依礼守在殿内,不知何时睡过去的,实是无礼,请太子殿下降罪。
萧景琰伸手要搀她起来,温言恕其无罪,谁知这位柳小姐却硬是不肯起身,接着跪地说出一席令人震惊的话来。
要知柳小姐有何言语?为甚令人震惊?且听小玉下回分解!
~~~~~~~~~~~~~~~~
本篇引用诗句出处: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留别妻》
汉.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
作者有话说:
本篇设置了长苏魂魄离体与景琰成婚的桥段。为什么这样写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胡思乱想,仅代表个人想法,书友们不看也罢。
琅琊榜原著小说对于主角梅长苏是没有爱情线的,故事的主线是为赤焰案雪冤,深深的家国情怀兄弟情义打动着我们。
在原著中霓凰郡主早早就回云南了,就此未再返回金陵,也就是脱离了故事主线。在书尾交代她与赤焰旧将聂铎成婚了,当初在京城的比武招亲也是想引聂铎出来。聂铎是聂锋的弟弟,电视剧中删掉了这个人物。
小说中霓凰在爱情线上与梅长苏并无太多瓜葛,仅是小时候由太皇太后提过一下,将她许配给林殊,但并无明旨下诏,就是说婚约并不正式,我们可以想见,多疑的梁帝萧选怎么会同意大梁北面和南面两大强军的主帅(林燮与穆深)再结成儿女亲家呢?
在原著小说中林殊(梅长苏)与霓凰之间的感情更像兄妹之情,梅长苏称霓凰为他的“小女孩”,霓凰崇敬依赖她的林殊哥哥。
电视剧中增加了林殊与霓凰的爱情线,为此给霓凰加了很多戏分。有的地方我觉得加得合理,比如太皇太后过世后,梅长苏和霓凰一起回忆他们小时候一群孩子在太皇太后身边承欢膝下的旧事。
这个在小说中是蒙挚和梅长苏的谈话内容,但挪到霓凰身上也没有问题,都是当年的事件亲历者嘛。蒙挚当时在宫中当侍卫,这些事情也都知道。
但有的地方就觉得给霓凰加戏加得不合理,比如剧中霓凰回云南后很快就又回来了,理由是为太皇太后奔丧,之后还就此请旨留下,在卫山皇陵为太皇太后守陵。以这种方式,强行将霓凰拉回故事主线,感觉有点牵强。
按小说中所述,赤焰案发两年前,霓凰随父进京,因丧母孤苦被留在宫中太皇太后身边抚养(这其实有朝廷不放心云南穆氏留人质的意思),就此结识林殊和萧景琰,与一向关爱晚辈的太皇太后也感情很好。
但感情好归感情好,霓凰终究并非皇族成员,与太皇太后没有血缘关系,刚刚返回云南就回来奔丧还要守陵长住,这个要求就不合理了,霓凰不该提,就算提了梁帝也不会允准。
云南穆氏镇守大梁南境,责任是很重大的。此时正处于穆霓凰和其弟穆青的交接时期,两人不能长期都不在云南坐镇,穆青既留在京师,霓凰就得留守南境,不可能刚回去就又让她回来。不在京城的地方官员回京为太皇太后奔丧那是必须要请旨的,不能未经同意,就擅离职守。守陵就更不合理了,皇族那么多太皇太后的晚辈子孙,却让一个外藩郡主守陵,这是在显示皇族子弟不孝吗?梁帝会同意这样的请求吗?
还有就是九安山平叛那段儿,镜头闪过,霓凰郡主威风凛凛,一枪挑翻叛军主将,冲进猎宫救驾,似乎战事就此了结,倒显得萧景琰抄小路冒险去搬纪城军救援没什么存在感了。
可是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剧中霓凰郡主说她率一千守陵军前来救驾,首先她凭什么调动军队?萧景琰是堂堂皇子七珠亲王,尚需梁帝赐下虎符方能调纪城军前来平叛,霓凰郡主一介外藩反而能自己调动京师附近的军队啦?而誉王调动了庆历军造反,是因为勾结了主将徐安谟又杀了几个副将才做到的,这属于非正常手段。霓凰又不造反,不会采取这种极端手段吧?
其次,历朝历代守陵军的战力都是较差的,因为只要皇朝不亡,没人敢动皇陵,清朝末年乱成那样了,也没人敢动,之后到了民国时期,才有了东陵大盗孙殿英;而皇朝亡了,就算有守陵军也没用。所以守陵军主要是象征意义,不要求战力多强。比如明朝的孝陵卫,就收容些老弱军兵,这些人能领饷混口饭吃。所以霓凰率领一千守陵军就打穿数万叛军的阵营,一直冲进猎宫护驾,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蒙挚率三千禁军精锐对抗五万庆历军都差点没熬到萧景琰率纪城军回援呀!
原著小说中这段儿是蒙挚在梅长苏出谋划策的帮助下率三千禁军死守猎宫,三日后萧景琰率五万纪城军回援,里应外合打败叛军,这个战局才是合理的。
我在《三颗珍珠》中改成蒙挚在雪狼林殊的帮助下率三千禁军死守九安山,梅长苏率一千杂牌军(靖王府留守府兵和苏宅护卫组成)在叛军后面骚扰,拖延叛军进攻速度,就这样等到萧景琰率纪城军大队人马回援,这时才里应外合一举击溃叛军,私以为这个战局设定也比较合理。
我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电视剧,所以对林殊和霓凰的爱情线没有太嗑到,而是更感动于萧景琰和林殊(梅长苏)之间的感情。
原著中对萧景琰和梅长苏(林殊)之间的感情描写有很多,比如萧景琰知道梅长苏真实身份后的那段描写:
【萧景琰面色惨白的站立着,等待涌向心脏的血液回流。在僵硬颤抖的四肢重新恢复知觉的那一刻,他一言不发地猛冲了出去,直奔马厩,解开视线所及第一匹未解鞍鞯的马,翻身而上,用力一夹马腹,便朝宫外狂奔。
……
只要转过那里,就是苏宅,进了苏宅,就可以走到小殊的面前,但他却不得不强迫自己骤然停了下来,就算跌倒也不能再继续前行。
……
“回宫吧……”萧景琰喃喃地道,“既然他不肯让我知道。自然有他这么做的苦衷,我又何必非要知道,白白增添他地烦恼……”】
再比如梅长苏在九安山上救了聂锋,还割自己的血给他吃,导致病发垂危后的那段描写:
【靖王心知不好,赶紧抢进去一看,果见梅长苏靠在桌上动也不动,扶住在灯下细瞧,人已晕迷不醒,身上的体温低得吓人,忙将他抱了起来,可室内卧床上已经有人,飞流的床又差不多算是地铺,犹豫了一下,抱进了自己的主屋,命人立即去请太医。】
【】内文字引自琅琊榜原著小说。
再说回萧景琰大婚之日的情节,原著中情节就是:萧景琰大婚那天,梅长苏服了蔺晨的药后昏睡不醒持续很久。然后大婚的日子很奇怪,是七月十五中元节,著名的鬼节。(我看的是老版本,据说现在的版本把这个日子改了。)而且迎新妇是在晚上,还不奏乐(因太皇太后丧期未过),婚礼就这样在晚上静悄悄地举行……
于是我就胡思乱想到:所谓的太子妃柳氏就是个幌子,萧景琰真正娶的是鬼妻林氏!
梅长苏昏睡不醒,其实是魂魄离体去成婚了。此时,距他在北境战死已经只有很短的时间间隔,且梅长苏这个人物一开始的设定,结局就是死亡,所以说是“鬼妻”也不为过。
再看柳氏这个人物,在书中可谓面目模糊描写甚少,连个名字也没有,只有一个姓氏“柳”!柳与林都是木字旁,且柳木属阴,坟前常栽种,也用于做棺材。是否与鬼妻联系上了?
以及“大珍珠”是书中一个重要线索,珠与殊字形相似,珍珠是不是隐指林殊呢?而朱是红色的意思,隐指赤焰军吗?
最有意思的是,林殊要一颗鸽子蛋大的珍珠。在元佑四年末除夕的宫廷年宴上,穆王府就获梁帝萧选赏赐年菜:“鸽子蛋”,试想宫廷御宴,多少山珍海味,菜名也想必华丽高贵,却为何赐给穆王府一道菜名如此直白菜品也并不稀奇的“鸽子蛋”呢?穆王府有了鸽子蛋,而鸽子蛋大小的珍珠却在景琰那里。是否霓凰也是个幌子,梅长苏(林殊)真正的伴侣是拥有鸽子蛋大珍珠的萧景琰!
我们再看霓凰的名字,这本书中人物出现,一般是连名带姓的写出来,如“萧景琰“梅长苏“蒙挚”“萧景睿”“言豫津”……唯独霓凰,很少称她为穆霓凰,只以“霓凰”相称,似乎是要强调这两个字。我们把霓凰二字去掉偏旁部首再倒过来念是什么字?是“皇儿”呀!当然儿是繁体字。也许霓凰也只是个幌子,林殊真正的伴侣是皇儿,即皇七子萧景琰!
爱琅琊爱靖苏,电视剧结尾,景琰掀开了林殊牌位上盖的红绸,牌位前还摆着大珍珠。靖苏迷们戏称为揭盖头下聘礼。
基于以上这些胡思乱想我设置了本篇中长苏魂魄离体靖苏洞房花烛的情节。这是我写的最后一部靖苏文了,起码是最后一部长篇,就放飞想像写个痛快吧!
~~~~~~~~~~~~~~~~~~~~
之后回归正剧向,写靖苏兄弟情,苏凰爱情向,这样比较安全,不会被平台限制,也不会被有的读者骂。
~~~~~~~~~~~~~~~~~~~~
请大家点赞留评支持下,给小玉多一点更文动力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