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莉导航网

精选免费小说导航平台

河东狮吼粤语版在线观看(河东狮吼粤语电视剧)

香港不老男神人设崩塌?终于打破票房毒药,这次杀出喜剧另一条路

作者:易南

在山西岚县,一个女人的武力值,不在于其身有多高、体有多壮,而在于一种物理伤害性不大,但人格侮辱性极强的言语攻击——啳。

普通话里,“啳”发音为quán或jué,而岚县方言里则读作juǎn。

例如:“那婆姨好(hào)啳人”“那女子可厉害了,把人啳得圪炸炸地”“当街叫人啳了一顿”“他婆姨把他啳得不敢吱声”“啳死你个灰鬼”……

啳,不是普通的骂,而是激烈地痛快地大声地骂,是女人在不动手的情况下,最具冲击力和侮辱性的言语攻击。

所谓的悍妇发飙、泼妇骂街、河东狮吼,说白了都离不开一个“啳”字。

再优雅的女人,也难免有被人激怒的时候。女人们生气至极,一般都会用到这招。

作为女人被激怒后的产物,“啳”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包括但不限于歇斯底里、指桑骂槐、明褒暗贬、连讽带刺、无中生有、破口大骂、污言秽语……

当然,具体输出跟女人自身的素质和当时的愤怒程度有关。文明者或只是出言无状、大声呵斥,撒泼者就可能出口成脏、恶语伤人。

女人啳起来,有理说不清。所以如果被自家婆姨啳,那最好低头不语、默默忍受,待对方啳完骂毕,火气一散,便能相安无事。否则不管你是否有理,都免不了搞得灰头土脸、颜面扫地。

当然如果两个女人互啳,那就意味着双方彻底撕破了脸。盛怒之下,若互不相让,上升到扇耳光、撕衣服、拽头发的肢体冲突也不是不可能。

关于“juǎn”字,坊间、地方志或一些小说亦写作卷、呟或闂。

此三字均读作“juǎn”,卷、呟二字仅作为记音而已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二回:“他还嘴里咇里剥剌的,教我一顿卷骂。”

“呟”意为“大声”,古籍中并无辱骂之意。

至于闂,《呂氏春秋》记载“崔杼之子相與私闂”,讲述崔杼之子因内讧引发冲突的事情。

清代胡文英编著的《吴下方言考》引用了此句,并在后面注释——“闂,共声辱骂也,吴中以逞意辱骂为闂”

事实上,古籍中“闂”音近 hòng,多通“訌”“哄”,表示争斗;后世以“讧”代之,“闂” 成为了异体字。

但是受《吴下方言考》影响,在粤语、客家话、闽南语等南方方言中,将“在争吵中互相辱骂发泄情绪”写作“闂”。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粤人谓争曰‘闂’,声如撼。” 强调其“大声争执”特征,未限定为辱骂。

从古籍,尤其是一些经书来看,更多时候,juǎn写作“啳”,而且专指女人骂人。

民国十八年版的《观音王佛本行经忏》记载了许多关于妇女的待人之道和言行规范,例如:“说话休接嘴,开腔莫啳人”。

图为民国十八年《观音王佛本行经忏》

(泸州三牌坊袁记鸿文石印局发行,江安县大井镇连天庙翻印)

还有,“世间妇女,何其太蠢,啳公骂婆,妯娌斗狠”。

“有些妇女自逞能,全把丈夫不当人,随他啳来随他骂,随他啳骂不惊心”(古代没有女“她”,此处的“他”指妇女)。

从《观音王佛本行经忏》的序言来看,此书可上溯至唐开元八年,即公元年。

类似的表达,在宗教经典中数不胜数。

民国八年版的《针心宝卷》记载:“罪犯啳骂割舌头”,这个处罚属实有点狠。

《祈祥品懺》记“啳鸡骂狗过场大”,《救生船》载有“啳鸡骂狗语惯阴”。

光绪版《长治县志》提到——“乃啳后生”(于是啳骂后生)。用法已与今人无异。

人民作家柳青在长篇小说《种谷记》《真叫老汉傻了眼》中多次用到“”字,例如“我怕背后我的人还不在少数”“孩子哭,老婆,真叫老汉傻了眼”……

柳青和路遥(《平凡的世界》作者)一样,都是陕西榆林人,榆林属晋语吕梁片,与临县、柳林隔河相望,所以山西人读他们的文字就倍感亲切。

在过去,啳人是女人们都专利,男人是不屑于用的。

不过现在,女人也很少啳人了,即便啳人,也文明了许多。

毕竟,啳人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冷静、克制、平和的沟通,才是更成熟、更有效的选择。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