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莎翁《麦克白》《哈姆莱特》,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拜伦《唐璜》,雪莱《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萨克雷《名利场》,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惩罚集》《笑面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名人传》,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德国:歌德《浮士德》,托马斯.曼《魔山》,海涅诗歌
意大利:但丁《神曲》,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寒冬夜行人》,
美国: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马克.吐温《汤姆叔叔的小屋》,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海狼》,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俄罗斯:托尔斯泰《复活》《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罗亭》《父与子》,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个人现在比较喜欢意大利人卡尔维诺、阿根廷博尔赫斯、哥伦比亚马尔克斯,奥地利卡夫卡,
但丁呢是第一个使用“文艺复兴”主义的作家,人文主义重视理性,反对以宗教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反对教会的指导思想。而但丁正是把这种思想贯穿于作品的作家,《神曲》是中世纪文学的总结性作品,也是新时代文学的序言,透漏出人文主义曙光,十分具有代表的揭示了时代特征。他抨击教会和教皇的贪暴专横(而此正是中世纪文学的特征),肯定现实生活和爱情的价值,肯定追求知识,重视古代文化。但丁颂扬上帝,赞美天堂,提倡苦修,但没有似中世纪蒙昧主义那样把现世生活说的一无是处,这符合人文主义重视理性。但丁《神曲》的二重性及主题思想恩格斯认为意大利的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个评述,既指出了但丁的二重性,也是理解《神曲》的二重性的关键.《神曲》二重性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需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练,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它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