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我们普通人,绝望于是消沉,颓废和停止。而鲁迅精神与绝望同在,正像他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种协同是如何做到的,难以想象。可以说没有希望,没有绝望,或者说一边希望一边绝望。甚至抹去了这样的概念,那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纯粹的坚决的步伐。我猜想鲁迅精神有远大理想的指引,那目标远大的飘渺,飘渺的绝望,对人性有深邃的洞察,洞察的孤独、绝望。于是最后不再有希望与绝望的概念,只有步伐,那么的坚决有力,一步一步震颤中华大地!
先生说:愿中国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话如灯塔一样激励着微不足道的我。生活中越往前走越觉得冷气在体内积聚,慢慢沉重,慢慢沉沦,要十足的混吃等死了;或者目光紧紧盯着脚下的蝇头小利,把自己关在狭隘的盒子里了。反复咀嚼先生的叮嘱,愈加觉得沉刻了!
每要写字,时常就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写几个无用的字又有什么用呢?每当要练书法,也会有同样的念头出现:就算练几个字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渐渐懈怠。一种深深地自我的卑微感在心底扎根,或许也在生长,周围布满鲁迅所说的冷气。等候炬火,总有别的更聪明的人,如己之微弱又将如何!所以先生之言让人震动,虽微而动。
如若人人等候炬火,这炬火能出现吗?先进的愈先进,落后的愈落后,怕是在先生此言中,要么摆脱冷气向前行,聚萤火之微光,聚多成炬火,照亮前方。要么在等候中冷气凝聚,就算有光亮也被扑灭,于是茫茫不见前方。深感先生之言,虽微
而动,虽错而言。
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